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簡介

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設計簡樸、高雅,百多年來見證香港社會的滄桑。

最初,聖母無原罪堂於一八四二年建於威靈頓街。這座教堂曾在一八五九年被祝融光顧,夷為平地、後來重建。一八八一年教會當局鑑於鄰近環境不宜再作宗教聚會地點,於是在堅道購地建造現時的主教座堂。威靈頓街的教堂便於一八八六年被商家購買後拆卸。現時的主教座堂於一八八八年十二月七日聖母無原罪節日前夕舉行首次的獻祭。

這教堂是一座仿歌德式設計的建築物,由倫敦一閒公司負責設計。教堂的形狀猶如一個希臘十字架,但它的右邊卻較左邊短,全長八十二,闊四十二米,高二十三點另中央尖塔高十米,設有座位一千多個。

主祭台位於中殿和耳殿的交匯處,是整個教堂結構的焦點所在。在祭台的西南面特設有主教的寶座,亦因此稱這教堂為主教座堂。

主教座堂內處處都與聖者有關連,主祭台的雲石地板下面安放十位聖者的聖。牆壁和石柱上,各安放了近二十位聖人的塑像。彩色玻璃窗上也是聖人的畫像和事蹟。祭壇後方祭衣房門口的地底,安放了香港天主教首位領袖若瑟神父的遺體,在平放地面的碑上,以拉丁文記載了他的生平。

正對著這石碑的牆上,有一尊木刻的聖母像從高處慈顧眾。這尊聖母像頭戴皇冠,腳踏蛇頭,稱為無染原罪聖母,是於一九五五年聖年時由公教學生捐贈的。

主教座堂內設有四個小堂,他們由左至右序是聖心小堂,聖安多尼小堂,苦難小堂及聖若瑟小堂。除了聖安多尼小堂外,其他小堂所使用的祭台,都是由威靈頓街舊教堂搬過來的,使堅道和威靈頓街兩座歷史上緊聯的教堂有這些文物作為實質的憑據。

時日推移,主教座堂有加建的東西,也有被拆卸、摧毀或取消的事物。座堂內悅目的彩色玻璃窗,是先後於一九二三年及一九八五年裝置的,而教堂中央的尖塔和頂上的大十字架及祭衣房二樓,也都是在廿世紀五十年代加建的。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二日,日軍一枚從九龍隔岸發射的砲彈擊中教堂後方的一根石柱,造成破壞。而教堂側面向堅道的一方本來建有一道門廊,在一九七零年代因為要興建教區中心而被拆卸。設置於經樓上的管風琴,現只剩下那些簧管。彈奏的樂器已由電子琴代替、顯示現代科技觸發的新陳代謝的力量。

教堂從前採用蠟燭和氣燈來照明,現在也被射燈所代替了。過去,參加禮儀多要帶備扇子取涼,現在教堂口安裝了空調系統。以前,講道者要爬上教堂中央大石柱的講道壇大聲疾呼,而現在,講者只需站在讀經台上透過擴音器便可清晰地講道。這些變化都見證了一百一十年來香港人生活上的改進和時間的遷移。

主教座堂幾乎每二十年就大規模的維修一次、最近的一次維修是在兩年前開始,剛於廿世紀最後一年完成。修補和改善教堂,是每一代的信徒自然地負上的責任。可幸,每次維修都有信徒及教會的朋友慷慨樂捐。在教堂大柱底座的小百碑上,刻了他們的名字,最近一次的樂捐者名字則刻在正門內牆的紀念牌上,鼓勵後人再接再厲,保護這座與香港杜會一起成長的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