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堂區通訊第七十一期 2001年四月號


         記者 灝絃
 

 

自去年八月廿七日,陳志明副主教出任主教座堂主任司鐸後,距今已有七個月的光景,最近,他接受本刊訪問,暢談對本堂區的感受及分享其鐸職生涯。

加入了主教座堂的大家庭後,陳副主教表示感覺很好,不同年紀教友均主動與他打招呼,並十分積極參與堂區事務,令他覺得自己是堂區的成員,感到「堂區一家親」;而每逢星期一早上,神父與執事都會一起檢討堂區事務、討論各項計劃等,體現出很強的團隊精神。

他認為,主教座堂有很濃厚的祈禱氣氛,自推出「靈修套餐」以來,效果不錯,不僅愈來愈多教友要求神師給予靈修指導,出席講座人數更由最初的四十二人,飆升至八、九十人,顯示出很多人渴求聖言滋養,教友從中既可認識基督是真理、道理、生命,也可視作小避靜,作每周反省;三月起堂區並在聖心祭台附近設置互相代禱意向版及收集箱,讓信友互相掛念支持;他說:「共同祈禱不但更有力量,祈禱內容也更真實、具體,代表教友相信上主的能力,這是信仰的表達,教友可藉此淨化、鑽研、加深認識及澄清自己的信仰。」

雙重身分       有利教區政策推行

身兼副主教及堂區主任司鐸,陳副座謂,從教區的行政內,他可看到其整體性及政策性,很多時需要堂區回應、實踐,由於他擁有雙重身分,既有理論基礎,也可具體實踐,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在推行政策上更為方便,機會難逢。

然而,身為教區副主教,他的工作範疇很廣,除了處理堂區事情外,還有教區會議、終身執事、明愛、教育、醫療、亡者、勞工及青年等事務,皆要親力親為,令他的擔子加重,私人時間減少,但他覺得很有意義,仍懷著服務的心態,盡量安排,同事們也很體諒。多年來,陳副主教並沒有像其他神父,在平日選擇一天休息,事實上,他除了晉鐸後首年外,一直沒有履行這個習慣,所以有人問他哪一天放假,他會答說:「星期八。」

陳志明副主教生長於公教家庭,在十一名兄弟姊姊中排行第七,幼年居於置富太古樓時,受露德聖母堂的法籍主任司鐸明之剛神父的榜樣吸引,六六年九月加入小修院,當時正值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之後,教會在思想及生活方面出現變動,在修院十三年來,內心經歷很多衝擊,但他始終覺得天主揀選了自己,遂堅持到底。進修院時,父母曾擔心十三年時間太久,有點猶疑,後來在明神父這位恩師的鼓勵下,就償了兒子心願;當時,露德聖母堂更是出產最多修生的堂區,高峰期為十三名。

當修生時,陳副座曾往九龍城寨從事青年服務,到聖母醫院擔任牧靈工作,又分別在明愛家庭服務及荃灣一家工廠實習一年及三個月;七五至七六年,他在司徒拔道肇輝台聖瑪加利書院任教倫理兩年,並曾赴法國泰澤作八次個人靈修。

副主教於一九七八年晉昇執事,並在柴灣海星堂實習九個月;七九年晉鐸後,即出任跑馬地聖瑪加利大堂助理司鐸至八三年九月,接著到石硤尾聖方濟各堂服務兩年;八五至九二年獲委任為九龍區主教代表時,處理過八個堂區的事務,擔任署理主任司鐸,九零年起更兼任新界區主教代表,九二年獲任命為副主教,直到現在,當中九七至九九年曾負笈羅馬,在聖多瑪斯大學攻讀靈修神學碩士課程。

另外,他更是西貢鹽田梓第七代原村民,是名副其實的「香港人」,因此每年五月首主日 ─ 該村聖若瑟堂主保瞻禮,陳副主教均會返回鹽田梓村,親自主持感恩祭,與鄉親父老敘舊。

目前,副主教的兄弟姊妹已經四代同堂,他本人更榮升舅公;而在其家族中,亦有多位度獻身生活,除了七五年逝世的叔公陳丹書神父 ─ 本港最年長的國籍司鐸外,還有五位修女,兩人仍然在世,包括九十九歲的姑婆及八十多歲的姑媽,分屬寶血會及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

家族七成員獻身教會

提到對堂區的期望,陳副座指出,由於教區希望培育更多聖召,所以堂區積極回應,於三月推行聖召,主動接觸男青年,讓他們認識不同的聖召;堂區更會響應國際義工年,成立義工團,羅致充滿神恩、有心力及才幹的教友積極建設堂區;他更會與教區指引作更緊密的貫通,對教區的指示,會第一時間回應執行,暢通教區脈搏。  

陳副主教太極靈修訪問